【红销翠减的出处是哪里】“红销翠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花木凋零、景色衰败的景象。它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文化内涵。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红销翠减”最早见于宋代词人晏殊的《踏莎行·小径红稀》。该词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,花谢叶落、景色萧瑟的情景,其中“红销翠减”正是对这种自然变化的生动描写。后来,这一词语被广泛用于诗词和文学作品中,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。
此成语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,也常引申为时光流逝、青春不再的意境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红销翠减”虽不常用,但在文学创作或古风文章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红销翠减 |
出处 | 宋代词人晏殊《踏莎行·小径红稀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小径红稀,芳尘轻洒,一霎清明雨。”(注:虽无“红销翠减”,但意象相近) |
含义 | 形容花木凋零、景色衰败,亦指美好事物逐渐消逝 |
用法 | 多用于文学作品,描写自然变化或人生感慨 |
文化背景 | 源自古典诗词,体现古人对自然与生命变化的细腻观察 |
现代使用 | 不常见,多用于古风写作或文学赏析 |
三、结语
“红销翠减”作为一句富有诗意的成语,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与情感寄托。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创作中仍能增添一份典雅与深意。了解其出处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。